学部讯息走向世界的中国法哲学”第二届国际研讨会顺利举办,学部召集人张文显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xuebu 发表于: 2016-06-11 14:55 点击:2028
2016年5月29日,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与《法制与社会发展》编辑部共同主办的“走向世界的中国法哲学”第二届国际研讨会在钱塘江畔、月轮山脚如期举行。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陈林林教授主持,院长朱新力教授致欢迎辞,教育部社科委法学学部召集人、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教授作大会讲话,康奈尔大学法学院於兴中教授发表基调演讲。来自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五十余位法学、哲学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古典思想资源转化、传统法律实践理论诠释、传统与现代权利理论、当代问题理论反思与观念再造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
张文显教授在会议大会讲话中表示,此次会议紧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整体发展问题,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的“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求。张文显教授着重强调了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虽然近些年来,包括法学在内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确实有很大发展,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具有原创性、体现世界水准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还不够,代表时代高度的学术大家、学术名师、学术流派还没有真正形成。中国还未形成比较成熟的、具有说服力感染力穿透力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有责任把中国从一个法治思想的纯输入国变成双向输出的文化强国。在随后的基调演讲中,康奈尔大学法学院於兴中教授主张从发展的角度、文化多元的角度来看中国法哲学,认为其可能是复数的,并提出了五条可以产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哲学的路径。
会议第三单元聚焦于传统与现代语境下的权利理论。吉林大学李拥军教授分析了“大义灭亲”的官方话语与“亲亲相隐”两种道德话语之间的博弈,考察了亲属豁免权的中国面向。中国政法大学雷磊副教授从规范逻辑理论出发,认为法谚“法不禁止即自由”在道义逻辑视角下无法一般化。来自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张曦从后果主义和道义论理论探讨“中国法治话语中的权利泛化”问题,提出要切合中国社会的具体利益形态,从最优结果和道义约束两方面去解决权力泛化难题。华东政法大学黄涛指出运用权利演绎来防范权利推定存有内在风险,主张将权利建基于共同体或权利关系之上。中国人民大学尤陈俊副教授考察了明清中国民间房地产买卖的“叹契”制度,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不确定的习惯权利”何以维持社会秩序。
会议闭幕单元由《法制与社会发展》编辑部副主编刘红臻教授主持。於兴中教授就研讨会内容作了总结性发言,张文显教授在闭幕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的意义,认为本次会议就中国法哲学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达成了相当的共识,取得了重要成效。至此,“走向世界的中国法哲学”第二届国际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 资料来源: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