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交流 > 阅读正文

国际交流

“国际刑事司法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xuebu 发表于: 2015-04-06 00:07  点击:621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于2015年3月30-31日在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成功举办“国际刑事司法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国际研讨会。会议紧扣当前国际刑事法院、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黎巴嫩特别法庭等国际刑事司法机构的进展和主要法律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研讨。

应邀参加研讨的嘉宾包括联合国黎巴嫩特别法庭前庭长、上诉庭法官David Baragwanath爵士、国际刑事法院法官Howard Morrison先生、联合国前南国际刑事法庭上诉庭法官刘大群先生、联合国柬埔寨特别法庭上诉庭法官Agnieszka Klonoweicha-Milart女士、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法律系主任Elies Van Sliedregt女士等,研讨会同时邀请了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学者共同参与研讨。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张保生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并与中外嘉宾深入交流意见。

本次会议主题包括四个方面:(1)国际刑事司法中的程序证据问题;(2)国际刑事司法中的责任模式问题;(3)国际刑事司法中的量刑问题;(4)国际刑事司法和中国。与会专家就会议主题下的各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磋商,其中一些问题深入当前国际刑事司法中的重大争议问题,例如:《国际刑事法院工作规则》第55条引发的法庭任意改变罪名和责任模式问题、国际刑事法院的量刑政策等。中外专家就这些问题各抒己见,表达观点深刻而犀利,研讨学术氛围浓郁,与会专家就研讨内容和组织水准一致表示高度认可。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汪诸豪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冷新宇副教授、法学院讲师李强博士、国际法学院朱利江副教授等,分别就证据、量刑、上级命令和国际刑事法院对各国刑事立法的影响等话题参加了讨论,获得与会同仁的一致好评。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戴月同学、国际法学院张天舒同学应邀参加了讨论,两位同学的讨论话题是国际刑事司法中的理论热点和难点,分别为:(1)国际刑事法庭传闻证据规则与中国传闻证据规则的比较研究;(2)特殊指向性是否构成国际刑法中帮助犯的构成要件。二人的学术水准得到了国际刑事司法机构法官的高度认可,这表明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对学术活动和人才培养的持续投入取得了切实成效。

研讨会于3月31日下午闭幕,中外专家均期望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在推动国际刑事司法和学术方面推出更多举措。会议研讨成果将以英文论文集的形式交付出版。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也将以此为契机,致力于提升我国司法文明水准,致力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致力于在国际刑事司法领域有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

资料来源: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