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成果信息 > 阅读正文

成果信息

热烈祝贺《张文显法学文选》(十卷本)出版发行

admin 发表于: 2011-10-01 00:21  点击:1698

    为总结张文显教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等方面取得的学术成果,挖掘、研讨文显教授的学术思想,值逢文显教授甲子新开之际,应学界同仁盛情相邀,法律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张文显法学文选》。 

    张文显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教育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二级大法官。¹97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律系,之后在职攻读研究生,先后获得法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任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副校长、党委书记,现任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法学评审组副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法学学科专家组召集人等职。³4年来,他一直活跃在我国法学研究与法治实践的舞台上,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的探索,先后出版学术专著和统编教材²0余部,发表文章400多篇,在国内外做过近百场讲演和报告。
    《张文显法学文选》共精选各类文稿³5¹篇。所选文稿或万言长篇、或百字短文,均具有思想性、学术性和标志性,反映了著者的法学理论和研究范式,同时也展现了著者的学术历程。按照“十卷成集,单卷为著”的原则,《张文显法学文选》全书分为十卷。其中,《法学的理论与方法》、《法的概念》、《权利与人权》、《西方法哲学》、《部门法哲学》、《法治与法治国家》、《司法理念与司法改革》和《法学教育与教育法》,相应收录了著者主要研究方向的相关文稿。《学术讲演集》和《学术评论集》则分别收录了著者的部分学术讲演文稿和学术评论文稿。
    《张文显法学文选》所收录的这些文稿从多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法学研究、法学教育、法治建设的发展进程,并体现了作者在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方面的创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附各卷简要介绍:
卷一:《法学的理论与方法》
法学是以法律和法治为研究对象并以法学自身为反思对象的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法理学(法哲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方法论和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法学是法学史上最革命最科学的理论,毛泽东法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代中国,推进法学理论和方法创新是法学发展的第一要务,法学研究的权利本位范式、现代化范式、全球化范式是法学创新发展的显著标志。作者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通的哲学观出发提出“法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合成概念,并致力于法学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范式转换,构建了“法学”、“法律”、“法治”三位一体的法哲学体系。
 
卷二:《法的概念》
    法的概念是法学的核心问题,对法的概念的分析和反思,形成法的本体论,进而构成法学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基石。法的概念由此成为划分不同法学流派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其他法学理论的分水岭。作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同时,融传统法律思想和现代法律精神于一体,创见性地提出“法律是定分止争的实践理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法律规范、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责任、法律价值、法律发展、法律文化、法律方法、法治国家等法学的基本范畴进行了深刻的语义和意义分析,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法理学概念范畴体系。
 
卷三:《权利和人权》
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权利的凸显和张扬、人权的宣示和保障,具体表现为权利和人权倍受关注和尊重,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从权利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法律和社会问题;权利话语迅速崛起,并成为流行的社会话语系统;权利问题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权利体系更加丰富;维权与获得权利救济联合成为诉讼的强大动力;权利论证和权利推理成为立法和司法机关主导的思维方式。在权利体系当中,作为权利一般形式的人权居于核心地位。作者是中国法学界权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始终把人权和权利神圣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并把为人权和权利而证成、而呐喊、而斗争作为自己永恒的责任,其关于权利和人权的研究成果正在转化为中国社会迈向权利时代的精神动力。
 
卷四:《西方法哲学》
西方法哲学是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思想理论基础与精神内核,是现代西方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法哲学中不乏人类法律思想的精华,迄今仍然主导着世界法学的话语体系。因而,无论是从吸纳人类法律思想精华的角度,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争取世界法学话语权的角度,都应当重视研究西方法哲学。作者是中国法学界较早开展西方法哲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代表性学者,曾担任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IVR)执行委员;在西方法哲学研究中,作者始终坚持科学认知、反思批判、借鉴超越的立场和方法。
 
卷五:《部门法哲学》
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在西方法学中,法哲学研究逐步扩大和深入至具体法律领域,出现了一批从法哲学的层面、用法哲学的方法研究部门法基本原则、部门法学基本原理、部门法(法学)基本概念的论著。这些研究构成把法哲学与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程序法等部门法学(亦即法律学)连接起来的中间学科,被称为“部门法哲学”或“应用法哲学”。上世纪80年代,作者在美国访学期间敏锐地发现部门法哲学研究的方法优势和学术价值,率先将其引入中国法学并大力倡导和组织部门法哲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使之逐渐成为推动我国法学理论创新和法律实践创新、推动法哲学与法律学深度融汇、共同进步的重要平台。
 
卷六:《法治与法治国家》
法治是政治文明的表征,以民主、共和、人权、自由、公正、理性、和谐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法治精神,代表着当今世界法治的普适价值;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价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显著标志和根本经验。从¹977年公开发表第一篇法制论文《社会主义法制不容践踏》到²0¹¹年发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经验”》,作者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法治研究、法治宣传和法治实践,致力于推进他所提倡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良法善治为表征的和谐法治建设。
 
卷七:《司法理念与司法改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法治建设的重心转向法律的执行和适用,司法越来越成为法学研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司法需求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我国的司法理念不断与时俱进,确立了“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形成了公正司法、和谐司法、科学司法、能动司法、联动司法等司法理念。与此同时,以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目标,以创新司法体制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和规范司法行为为着力点的司法改革深入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把学者的理性与法官的经验相结合,对司法理念、司法改革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践检验。
 
卷八:《学术讲演集》
  学术讲演是学术交流和学术传播的渠道,也是学术进步和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作者在国内外做过近百场学术讲演,听众从普通公民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会场从高等学府到党政机关,从学术会议到高端论坛,论域从法理学基本论题到法律学各学科的核心论题,诸如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法治的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法律发展与法治现代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学与中国法治,环境权利、环境责任与环境正义,中国司法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进程,当代中国法学研究范式及其转换,部门法哲学的属性、对象和方法,西方法哲学的主要思潮与发展趋势、财产权的合法性基础、实践理性与法律推理等等。丰富而精彩的讲演以其无穷的思想魅力,既唤起共识,又启迪灵感。
 
卷九:《学术评论集》
  理性的学术评论与平等的学术对话是学术民主和学术包容的标志,更是学术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作者以短论、笔谈、座谈、书序、书评、致辞、接受访谈、学术报告评论等形式发表了内容广泛的学术评论。有些学术评论是针对特定的学术思潮、学术观点、学术作品的,具有明显的对话特征;有些学术评论虽没有特定的对象但也是就某个论题有感而发,具有鲜明的交流特征。无论是对话,还是交流,都不乏耀眼的思想火花。在各种评论当中,有很多是作者为他人著作所撰写的书序和书评,这些书序和书评既是对原著的画龙点睛,为读者提供了阅读和理解原著的指南;又是对原著的抒发延展,向读者开启了钻研与创新的空间。
 
卷十:《法学教育与教育法》
新中国的法学教育经历了引进初创、遭受挫折、恢复重建、快速发展和深化改革的曲折历程,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体系已经形成,法学教育的“中国模式”日渐成熟。然而,中国法学教育仍存在不少深层次的矛盾和困境,诸如法学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法学教育应坚持中国模式还是借鉴美国模式,法学教育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些问题依然在争论之中。作者长期从事法学教育工作,并担任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和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多年,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